乞巧节的由来与意义
乞巧节,这个听起来就充满诗意的节日,到底是什么来头呢?其实它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七夕节,古时候又被称为”女儿节”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,民间都会举行各种有趣的习俗活动。为什么叫”乞巧”呢?由于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女子们向织女”乞求”心灵手巧的本领。织女在神话传说中是纺织高手,女红大师,因此古代女子们都会在这一天祭拜她,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。
你知道吗?在古代,女红可是评判女子贤惠与否的重要标准。那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贫家女孩,都要精通纺织、刺绣、缝纫等针线活。因此每到七夕,女子们就格外虔诚地祭拜织女,希望得到她的”真传”。这种习俗流传至今,虽然形式有所变化,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。
拜织女与祭双星的仪式
说到乞巧节的习俗,最核心的就是拜织女了。这个仪式可不是随便拜拜就完事的,而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。古代女子们通常会由一位有威望的女性牵头,邀请邻里姐妹们一起团拜。她们会在七月初七这天斋戒沐浴,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等到晚上月亮升起时,在庭院中摆上供桌。
供桌上要摆放些什么呢?茶、酒、水果是必不可少的,还有”五子”——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。除了这些之后还要插上鲜花和红纸,点上几炷香。女子们面向织女星座虔诚许愿:”乞手巧,乞貌巧;乞心通,乞颜容…”这些美好的梦想,不正是每个女子的心声吗?
有趣的是,有些地方还会把”织女”和”牛郎”合在一起祭拜,称为”拜双星”。供案最好设在葡萄架旁,由于传说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私语。供品也更加丰富,有用西瓜雕刻的”花瓜”、蜜桃等时令鲜果,甚至还有女子们贡献的胭脂水粉,说是给织女用的。祭拜结束后,这些化妆品会被分成两半,一半扔在房上给织女,一半留给自己用,据说这样能保持青春美貌。
穿针引线与丢针儿的趣俗
祭拜仪式结束后,最有趣的环节就来了——检验自己是否真的”乞到巧”了。古代主要有两种方式:穿针引线和丢针儿。
穿针引线比较简单,就是老大众给每位姑娘一根针和一根线,看谁最快把线穿进针孔。第一个穿进去的人,就说明她得到了织女赐予的灵巧。这个活动看似简单,实则考验眼力和手的稳定性,难怪能成为检验巧手的标准。
而明清以后更流行的是”丢针儿”的游戏。姑娘们会在初六晚上把一碗水放在花下,到初七中午,将平时用的针投入碗中。神奇的是,针会浮在水面上!这时观察水底的影子,如果呈现出花朵、鸟兽或云彩的形状,或是笔直的针形,就说明”乞得巧”了;如果影子粗如棒槌或弯曲不成形,那就糟糕了——说明织女给了你一根石杆,你就是个”拙妇”了。难怪史书记载”妇或叹,女有泣者”,这结局可关乎女子们的”巧手”名声啊!
京城七夕的其他风俗
除了这些核心习俗外,老北京过七夕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。比如小女孩们会头顶红布,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哭声;各大道观会从七月初一起设立”七星斗坛”,做七天七夜的法事;梨园行当则会演出《鹊桥会》《天河配》等应景戏曲。
最特别的是,明代京城还有”乞巧市”,从七月初一起就专门售卖各种乞巧用品:牛郎织女年画、乞巧楼、七孔针、乞巧果,还有祭拜用的香烛和女子化妆品。富贵人家还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,陈列各种精细物件,让女子们展示自己的手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元朝时京城还有接出嫁女儿回娘家过七夕的习俗,称之为”女孩儿节”。这一天,各家各户都会张挂牛郎织女图,准备丰富的食物,邀请女眷们聚会占卜,饮宴尽欢。
如今,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消失,但七夕节依然承载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无论是过去的”乞巧节”、”女儿节”,还是现在的”中国情人节”,这个节日都在提醒我们:追求美好、珍视情感,是永远不变的人心所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