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安石笔下”伤方仲永”的故事
提到”王安石伤方仲永”,很多人会想起那个北宋时期让人扼腕叹息的神童故事。方仲永五岁就能写诗作文,天赋异禀,却在父亲的短视下沦为普通人。王安石以简洁有力的笔触记录了这个悲剧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育缺失的深深忧虑。
为什么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最终”泯然众人”?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启示?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,看看它对现代人有什么借鉴意义。
方仲永:从神童到普通人的蜕变
方仲永出生于江西金溪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,五岁时突然哭着要书写工具。令人惊奇的是,这个从未接触过纸笔的孩子,拿到文具后立即写下四句诗,还题上了自己的名字。他的诗以”养父母、收族”为主题,文采和道理都令人赞叹。
很快,方仲永的名声传遍乡里。大众指定事物让他作诗,他都能立刻完成,而且质量不俗。同县的人纷纷以宾客之礼相待,甚至花钱求取他的诗作。这本一个孩子展现才华、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,却由于父亲的短视而走向了反面。
方仲永的父亲看到儿子能带来经济利益,便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县里的人,以此牟利,却不让他继续进修。当王安石十二三岁时见到方仲永,发现他已不能写出与名声相称的诗作。七年后,王安石再次打听方仲永的消息,得到的回答是:”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。”
王安石”伤”的深层含义
王安石小编认为‘伤仲永》一文中表达了对这个天才陨落的惋惜。”伤”字在这里有多重含义:开头来说是为方仲永个人命运的惋惜;接下来是对那个不重视后天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批评;更深一层,是对所有不重视进修的人的警醒。
王安石明确指出:”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。”他的才能是天赋的,远超过常人。但最终沦为普通人,是由于”受于人者不至”——没有得到应有的后天教育。更令人深思的是,王安石进一步指出:像方仲永这样天赋异禀的人,不进修都会沦为普通人,那些天赋一般的人如果不进修,恐怕连做普通人的资格都没有!
这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,使文章的警示意义超越了方仲永个人的悲剧,成为对所有不重视进修的人的当头棒喝。王安石用短短二百余字,完成了一个从具体事例到普遍道理的升华,展现了他作为想法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能。
方仲永故事的现代启示
千年过去,”王安石伤方仲永”的故事依然发人深省。在这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在重复着方父的错误?当发现孩子有某方面天赋时,是急于变现,还是提供持续进步的环境?
方仲永的悲剧提醒我们:任何天赋都需要后天的培养。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,即使是高智商儿童,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和环境刺激,其优势也会逐渐消失。相反,普通孩子通过持续进修和训练,也能取得非凡成就。
王安石写下”伤方仲永”,不仅是为一个神童的陨落而惋惜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索。在聪明更新速度惊人的今天,终身进修已成为生存必需。方仲永的故事警示我们:无论天赋怎样,停止进修就意味着落后。这或许就是”王安石伤方仲永”这个千年故事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。